頭巾下的穆斯林:甘肅、臺灣與馬來西亞檳城穆斯林女性的田野調查及理論思考

内容介绍
以田野調查方式,實際走訪三地伊斯蘭教家庭,為最真實的一手記錄,且剖析細膩。以甘肅蘭州、臺灣及馬來西亞檳城回教婦女為研究對象,探討她們婚姻生活、社會性別及其在家庭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及作用。行文通俗易懂,又具學術研究嚴謹性,內容生動鮮活、角度新穎。臺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中心亞洲季風研究計畫資助,歷經十年完成!
李靜教授長期研究少數民族婦女問題,從實地田野調查、理論思考,到推動整合研究、進行跨地域合作等,成果豐碩、見地深邃。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以及全球一體化的進程,穆斯林社會同樣也在發生著變化,以前恪守「男主外、女主內」性別模式的穆斯林婦女也開始走出家庭走向社會,在家庭和社會經濟生活中產生影響。中、台、南亞三地,依循同一伊斯蘭教信仰的女性,也因而在共同性中,發展出許多差異性,值得研究與注意。
本書以甘肅蘭州、臺灣及馬來西亞檳城回教婦女為研究對象,對她們在社會經濟變遷中的婚姻、社會性別等進行對比研究,以瞭解信仰同一宗教、生活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穆斯林婦女的婚姻生活、社會性別及其在家庭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及作用,以及造成這些異同的原因是什麼。
另外,李靜教授以婚姻、性別分工、宗教活動、服飾、居住型態,作為分析和比較的項目並發現,所謂日常生活模式的表現,在不同地區會有巨大的差異,同一件事情發生在本地區的可能是以喜劇收場,但在另一地區卻是哀傷眼淚的悲痛。
這些對於研究現代化背景下,作為一個特殊群體穆斯林婦女提供理論與實踐的材料,對瞭解占人口一半的穆斯林婦女,對她們的發展以及對於整個穆斯林社會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作者简介
李靜,女,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民族心理學及女性心理人類學方向的教學與研究工作。2007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2005年赴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古典學與宗教學研究系從事訪問研究,為渥太華大學宗教學系文化交流中心客座教授。
2004-2005年在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做訪問學者,2011.3-2011.8在臺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中心任客座研究員,進行中國大陸、臺灣及馬來西亞華人穆斯林女性的研究。
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計畫、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計畫、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計畫及文化部、農業部等部門的大型計畫。著有《民族心理學》、《民族交往心理的跨文化研究》、《交往與流動話語中的村落社會變遷》、《中國節日志‧春節》(甘肅卷)等多部專著;翻譯出版《神之變――女性主義與傳統宗教》、《身體的復活――女性主義、宗教與精神分析》等譯著;在《光明日報》、《民族研究》、《教育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數十篇。在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建立了全國首家民族心理實驗室,形成了以民族文化心理、女性心理人類學為中心的研究方向。
目录
推薦序/楊建新
推薦序/陳祥水
自序/李靜
摘要
前言
歷史的追溯──比較視野中的三地穆斯林
歷史長河中的穆斯林
歷史視野中的三地穆斯林
宗教空間與地域文化──穆斯林的居住格局
三地穆斯林居住格局
居住空間分布的比較分析
穆斯林女性的婚姻──通婚與地域
三地穆斯林女性婚姻
地域文化對穆斯林女性婚姻的影響
性別的關注──穆斯林女性社會性別
關於穆斯林女性──直接回到《古蘭經》
穆斯林的性別分工
三地穆斯林女性
齋戒的女性──穆斯林女性的宗教活動
三地穆斯林女性宗教活動
伊斯蘭宗教強化儀式
宗教視域中的三地穆斯林女性
伊斯蘭行為文化──穆斯林女性的服飾表達
以服飾為代表的伊斯蘭行為文化
穆斯林女性宗教行為文化的對比
討論與思考
宗教信仰與地域文化
女性意識與人文環境
生育性別與生態環境
信仰表現與經濟能力
女性主內與家庭生活
主要參考文獻
前言
身為女性學者的我,女性研究一直是我很關注的主題。生長於中國大陸西北地區,有機會接觸更多的斯林,也就特別關注處於傳統社會中的穆斯林女性。我們的研究發現在西北的傳統穆斯林社會裡,以前是男性或外出打工,或經商謀事;而婦女大多是操持家務、相夫教子。但是在經濟發展的現代,婦女們開始衝破傳統禮教的束縛。她們或外出打工,或外出經商。有些穆斯林婦女更成為企業家或成功富商,開始在家庭經濟生活中發揮著主要作用。同時,其家庭地位與作用也在發生著變化。這些傳統角色及其變化是社會環境的影響,還是宗教文化的影響?在穆斯林社會中有普遍意義嗎?局限於一定地域,研究視野肯定受到局限。如果能對不同地區的穆斯林女性做一項跨文化的對比研究將是一件很有學術意義的嘗試,對相關問題的討論和思考將會更加深入,可擴展我們對穆斯林女性在現代社會日常生活的經營策略有更全面性的理解。
二○一○年承蒙臺灣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陳中民教授的推薦,筆者有機會到該所擔任訪問教授,期間得知該校有個人文社會研究中心,也和主任黃一農院士有所交談。二○一一年起的兩三年間,承臺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中心的協助,我得以在臺灣清華大學擔任客座研究員,並完成此項研究工作。我首先要感謝主任黃一農院士及其中心的「季風亞洲與多元文化」的研究計畫。此研究計畫推動了國際化的跨學科研究,凝聚國內外眾多學者研究季風亞洲帶文化揉合的歷史過程,以及影響文化揉合的政治、經濟、地理及社會文化等主要因素,以及季風亞洲區研究的多元文化總視角等等。這種研究理念正好幫助我實現了對穆斯林婦女性多重社會特性層面的對比研究。參與「疾風亞洲與多元文化」計畫,啟動了我對大陸西北、臺灣及馬來西亞濱城穆斯林女性的研究工作。這裡要特別感謝黃院士及該中心的所有行政人員在行政業務處理過程中,鉅細靡遺的鼎力協助。沒有他們的幫助,就沒有這項計畫的執行,當然也就沒有今天的這部研究成果。感謝臺灣清華大學人類學所前所長、人類學家陳祥水教授,是他推薦我申請臺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中心季風亞洲與多元文化計」,使我有機會將研究的問題進行延展。感謝他對我和家人在臺灣工作、生活期間的關心和幫助。他的幫助使得這項研究工作得以順利進行並完成。在此期間,我得以在臺灣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和通識中心、臺灣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發表與此書相關的演講,得到許多人類學家、民族學家、教育學家的回應意見,感謝人類學家陳中民教授、民族學家張中復教授、教育學家傅麗玉教授對我的關心與幫助;更感謝他們對大陸學者的關愛與支持。
與本研究有關的田野工作更是得到各方面人士的關心與幫助。臺北清真寺的馬孝祺先生、臺北文化清真寺馬教長、龍岡清真寺的馬監事、臺中清真寺的閃教長、高雄清真寺的陳教長、臺南清真寺沙總幹事都為我做臺灣穆斯林研究提供了很多幫助,在此對他們的無私幫助表示感謝。謝謝臺灣清華大學人類學所博士郭雅瑜小姐,她自己是鹿港人,亦做過鹿港郭姓的歷史記憶研究。她以自己的學術積累與田野經驗不辭辛苦帶我訪問了鹿港的郭姓人家,瞭解到很多郭姓對回教後裔之說的不同解讀與認同。感謝鹿港郭恒瑞老人家,他撰寫的《日湖郭氏渡薹鹿港族譜—日湖坑十六世》所分析的白奇回族漢化之必然及其過程,為我提供可借鑒的資料。雅瑜小姐和郭老人家為我順利研究鹿港郭姓、丁姓人家提供了太多的幫助。我也謝謝臺灣清華大學人類學博士翟振孝女士帶領我們進入中和地區的穆斯林商圈。透過她的人際關係,我們知道了這些從滇緬來的穆斯林女性在此經商的經營策略及奮鬥過程。感謝可愛、睿智、善良的龍潭劉金花大姐(我們對她的暱稱是「金花婆婆)。她開車帶我們走了臺灣很多地方、訪問民間人士,瞭解到臺灣的風土人情。感謝馬來西亞的王樂麗女士,在百忙中接待我,為我介紹了馬來西亞華人穆斯林的歷史及生活狀況。我要感謝的人很多,最需要感謝的是那些接受我們訪問,為我們提供家族資料、口述歷史、信仰現狀及內心活動的穆斯林女性們,謝謝妳們!在檳城訪問汾陽堂郭姓公司外(當地人稱祠堂為公司),也走訪其他姓氏公司,謝謝王公司的王吉成先生夫婦及林公司的林春煌先生的幫助。我也得感謝我的外子趙偉教授及兒子樂樂。他們父子兩人讓我離家在外面安心做田野調查,把家務丟給他們自行處理。謝謝他們的諒解及寬容。
在書稿即將付梓出版之際,心裡有很多的感謝與感慨。這裡還要感謝的是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輝潭先生,也感謝吳適意主編,她負責了本書的編輯出版全過程,不厭其煩的一次次幫我排版、校對;是你們的支持和幫助才使這部書稿得以問世,讓更多讀者瞭解不同地域穆斯林女性及其生活,讓對於性別研究有興趣的讀者有更多可讀之資料,更了解到多元文化的生態影響,讓穆斯林女性的柔韌和剛強的精神和毅力得以做出適度的調整和發揮。
李靜
(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教授)
暂无评论
来做第一个评论的人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