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建筑 - 中国 - 乔纳森-布鲁姆 - 清真寺 - 南希-斯坦哈特 - 地方 - 希拉-布莱尔 - 丝绸之路 - 旅游 –
在一个以人口众多而闻名的国家,吸引我们的是一个不起眼的整数:100,这是中国在 1700 年之前建造的清真寺的大致数量。据估计,中国中部和北部地区仍保留着清真寺——在过去的 10 年里——全国约有 30,000 座清真寺。 占地面积比德克萨斯州或法国还要大。 然后我们出发了,沿着高速公路和小路行驶,寻找其中最古老、最不为人所知的清真寺。
图 1. 开封东大寺入口
编者按
本文原载于《沙特阿美世界》第 65 卷第 6 期,2014 年 11 月/12 月,第 14 页。 有关在线版本及数据,请参阅: Blair, S. & Bloom, J: The Back-Road Historic Mosques of China. (沙特阿美世界》)。经出版商许可,我们转载了这篇文章(见版权和许可)。摄影 © 乔纳森-布鲁姆。如需更多照片,读者请访问《沙特石油公司世界》文章。
图2. 西安清真大寺
为了做准备,我们简要了解了更多的数据。在中国超过13亿公民中,大约1.8%,即2300万人是穆斯林。这些穆斯林人口由10个主要的民族和语言群体组成,包括1000万讲汉语的回族和840万讲突厥语的维吾尔族。其余的包括讲突厥语的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塔塔尔族和乌兹别克族,以及讲蒙古语的东乡族和保安族,还有讲波斯语的塔吉克族。
我们并不想在短时间内介绍中国著名的历史清真寺。这些清真寺包括北京的牛街清真寺和西安的大清真寺,牛街清真寺因其穆斯林聚居区而得名,那里宰杀的是牛羊而不是猪,这两座清真寺都是游客行程中的必经之地。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古老港口城市,我们也避开了游客的最爱,包括广州(原广州)的 "礼贤下士 "清真寺、泉州的 "神圣友谊 "清真寺、杭州的 "凤凰 "清真寺和扬州的 "仙鹤 "清真寺。这些清真寺的创建者都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穆斯林,他们为这些清真寺命名了反映中国信条和神话的中文名称。最后,我们排除了第三组著名的清真寺,这些清真寺为喀什和中国最西部城市的维吾尔族人服务,其建筑风格与附近的乌兹别克斯坦和西部其他国家的清真寺有很多共同之处。
更吸引我们的是中国中部和北部那些鲜为人知的、偏离历史轨道的清真寺,这些清真寺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造,以满足伊斯兰教的需求。
我们在北京会合后不久,司机就带我们前往北京西北部的河北省西部。在三小时的旅途中,我们在张家口市(张家口)停留,参观了宣化北清真寺,并顺便瞻仰了长城。在附近的一家书店门外,有人不经意地问候了一句 "as salamu alaykum"--阿拉伯语 "愿你平安"--人们会心一笑,随后便被邀请进入清真寺: 里面摆满了《古兰经》、书籍和有人用阿拉伯语和汉语书写的碑文。很显然,这将是一次精彩纷呈的旅行。
事实上,在接下来的两周里,我们只走陆路,换了六个司机和六辆车,坐了一夜的火车,从固原穿过黄河流域,到达青藏高原上的西宁(shee-ning)。(见下图)我们总共穿越了河北、山西、甘肃、青海、陕西、湖北、河南七个省,以及内蒙古和宁夏两个自治区--这些地区位于中国中部、北部和西北部,回族人口众多。
图 3. 甘肃省天水市北关清真寺
据说中国的许多清真寺都有悠久的历史,但这些清真寺究竟有多古老,却往往难以确定。没有人愿意谈论文化大革命期间发生的事情,这场大革命持续了十年,直到 1976 年毛泽东主席逝世。在此期间,宗教活动受到限制,许多宗教建筑被挪用或改作他用。在一些地方,刻有碑文的石碑(直立的扁平石块)通常一面刻有阿拉伯文,另一面刻有中文,讲述了清真寺几个世纪以来的故事,但大部分清真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00 年代,而且往往被现代的重建、修缮和重新粉刷所覆盖,所有这些对古老设计的还原度都大相径庭。事实上,甘肃省天水市的北关清真寺就正在进行这样的翻修。
七世纪伊斯兰教兴起后不久,穆斯林主要作为使节或商人来到中国。他们从陆路,沿着丝绸之路穿越中亚来到中国,也从海路,经马六甲海峡,越过印度洋来到中国。历史资料称,651 年,代表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的使节来到位于中国中部长安的唐朝宫廷。随着伊斯兰教在中亚的传播和突厥人皈依伊斯兰教,早在 10 世纪,新疆(sheen-jee-ahn)西部省份的城市就已成为重要的穆斯林文化中心。然而,除了在沿海城市发现的一些 12 世纪的墓碑外,穆斯林在中国存在的最早实物证据可追溯到 14 世纪东南部的几座清真寺,如今这些清真寺多已重建。
图 4. 甘肃省临夏市,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人的墓地以宝塔状结构为标志(来源)
18 世纪和 19 世纪,1693 年或 1694 年葬于新疆喀什郊外的阿法克-霍贾的追随者将伊斯兰教浪潮带向了甘肃、宁夏和中国中部其他地区。弟子们的陵墓成为宗教建筑群落的中心,其中还包括礼拜室和教学室。这些建筑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形式和图案,以满足伊斯兰教的需要,但它们采用的方式可能会让来自西方伊斯兰国家的游客大吃一惊。例如,许多建筑不仅装饰有阿拉伯书法,还装饰有中国传统的人物和图案。甘肃省临夏市(lin-shee-a)就有许多这样的建筑群,它们不仅是穆斯林的学术中心,也是城市生活中的宁静绿洲。
图 5. 河南省开封市朱仙清真寺
除了古老的东西,我们还发现了许多新的东西。早在几个世纪前,中国的穆斯林要长途跋涉前往西方的穆斯林学习中心,特别是前往麦加朝觐,可能需要长达两年的时间。如今,中国的穆斯林与其他国家的穆斯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许多古老的清真寺现在与金碧辉煌的新清真寺相映成趣,这些新清真寺通常由国外资助,其设计风格可被称为 "国际伊斯兰 "风格,其特点是尖尖的绿色穹顶和细长高大的尖塔--这两种风格在中国都没有任何根基。在宁夏永宁,我们看到了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中外设计并置的例子,那里的回族文化公园附近矗立着传统的纳家清真寺(又称 "乃加胡清真寺"),其设计者的灵感似乎主要来自印度的泰姬陵。
这些使用非中国设计的新清真寺是在深厚的传统建筑文化中进行变革的戏剧性例子,几千年来,这种文化一直将通用的设计原则应用于各种世俗和宗教建筑。统治者和其他精英人士的宫殿实际上就是很大的房子,先是作为佛教、道教和儒家寺庙的典范,后来又成为清真寺的典范。因此,许多中国建筑都非常相似。例如,一座九世纪的佛寺、一座十三世纪的道观、一座十五世纪的清真寺、一座十六世纪的殡仪馆、一座十七世纪的孔庙和一座十九世纪的住宅,都表现出明显的相似之处。千百年来,中国建筑为何在如此不同的用途、如此多的地理和生态区域中具有如此多的共同特征,这个问题成为我们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座清真寺到另一座清真寺的旅程框架。尽管建筑的规模和材料的质量能够展示其地位和赞助人的差异,但这些因素通常并不能反映建筑的具体用途有所不同。
图 6. 阿拉伯语书法常用来装饰清真寺的墙壁,如开封东大寺入口处的墙壁
从 14 世纪到 20 世纪的清真寺建筑可以看出,这个问题的一个简单答案就是灵活性。这些清真寺均采用木结构,由木托架支撑;屋顶为陶瓷瓦片;建筑群沿水平轴对称排列,围绕长方形庭院;墙壁通常为砖砌,正门位于南面。
因此,将传统的中国宫殿或寺庙改建成清真寺,通常只需将建筑群的朝向调整为面向麦加(Makkah)即可,而麦加在中国一直被认为是正西方向。祈祷大厅通常是主体建筑,位于建筑群中心的平台或基座上,以显示其重要性--这是中国独有的做法。院墙两侧是教室、办公室和浴室等辅助建筑,以及工作人员、学生和旅行者的住所--在一些伊斯兰国家,这些功能通常由独立或相邻的建筑来实现,如宗教学校(madrassah)、小学(kuttab)、安养院(khanaqah)、施粥所(imaret)等。这些功能中的大多数--教育、行政管理、宗教领袖和访客的生活区--在中国的佛教和道教建筑群中也同样存在。
此外,这种传统的中国建筑体系一般都很低矮,只有塔除外,塔是印度佛教舍利塔的中国版本,是一座象征性的山,内藏佛教舍利。尖塔是清真寺旁边的一座塔,用来发出祈祷的声讯,但它并不一定是中国传统清真寺的一部分,尽管在一些地方,中国建筑工人将塔改建成了望月楼,即 "望月楼",位于清真寺庭院的中央。望月楼并不用于祈祷,而是在清真寺的门口进行祈祷的召唤,现在也经常这样做,但现在使用的是电子扩音器。
在大多数气候干燥的穆斯林国家,由于木材稀缺,建筑工人都喜欢用砖和石头,而在中国,木材一直都很充足。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还是清真寺,都是用木柱支撑横梁,再由横梁支撑椽子和屋顶。这些构件采用带支架的榫卯系统连接起来,这种系统被称为 "支架组": 没有钉子,没有螺丝。
图 7. 呼和浩特清真寺外的清真甜品店
从 14 世纪到 17 世纪,这种工艺越来越复杂。14 世纪建筑中两三层 "臂 "的简单托架组合,到了 17 世纪变成了五到七层、九个不同角度的托架组合。最后,支架之间的距离变得如此之近,以至于可以将其视为中国的 "钟乳石"(muqarnas)图案,这种万花筒般的钟乳石图案在布哈拉到格拉纳达的伊斯兰建筑中随处可见。
虽然木材是最重要的建筑材料,但砖通常用于建筑物的外墙和分隔墙,而瓦片则用于屋顶。虽然传统的中国建筑工匠确实知道并使用拱门和拱顶,但他们主要是在地下墓穴中使用,而不是在地上建筑中使用。
图 8. 甘肃省临夏(清真老王寺)的米哈拉布
不过,对于穆斯林来说,拱门具有特殊的宗教意义: 自伊斯兰教早期开始,清真寺朝向麦加的墙壁(qibla)上的米哈拉布(mihrab)或壁龛总是采用拱形形式,这种形式虽有变化,但一直沿用至今。同样,由于北非、中东和中亚地区木材匮乏,覆盖空间的常用技术变成了砖砌或石砌的拱顶--拱顶不过是旋转的拱门,为了增加长度,在空间中延伸。中国穆斯林似乎有时也将拱顶与伊斯兰教联系在一起,因为我们看到的一些木结构清真寺中,在建筑最重要的部分--米哈拉前面的托架--用砖砌成了拱形和拱形的空间。这种建筑在汉语中被称为 "无梁殿"。还有一些时候,木结构建筑实际上是在模仿圆顶空间,而没有放弃对柱和梁的结构依赖。
我们看到的清真寺装饰同样将伊斯兰传统的书法、几何和植物装饰图案与中国传统的牡丹、莲花、龙凤等图案相结合。无论是在清真寺还是在集市上,阿拉伯文字的使用是穆斯林与中国其他民族最明显的区别。
图 9. 定襄的彩绘木梁
中国的阿拉伯书法通常线条流畅,反映了中国长期以来用毛笔而非其他伊斯兰国家的芦苇笔书写的传统。就植物和花卉装饰而言,两种传统之间有很多重叠之处,但在伊斯兰宗教环境中描绘神兽是中国独有的做法,因为在伊斯兰宗教环境中通常避免使用形象化的表现手法。有时,这些神兽像守护神一样被安置在门口两侧或装饰屋顶;有时,它们与雕刻和彩绘装饰融为一体。同样,在一些清真寺中,穆斯林也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焚香方式,在一些庭院中可以看到刻有阿拉伯文和中文的大型青铜器或陶瓷器,里面装满了盛放着燃烧的香枝的沙子。
我们从青海省黄土高原上的西宁市出发,沿着黄河上游,经过几个小时的车程,到达了位于平安的红水泉(hung-shwee-chew-ahn)清真寺。当我们穿过建在中亚沙漠风吹沉积千年的黄土之上的农业小村庄时,我们不知道会遇到什么。
令我们惊讶的是,这座偏僻的清真寺几乎没有修复的痕迹,但保存状况良好。当我们闭上眼睛,在现代中国罕见的静谧中聆听布谷鸟的小夜曲时,我们仿佛回到了十八或十九世纪,这座精致的木制清真寺就是在那个时候建成的。
图 10. 红水泉清真寺保管员
原文链接: https://muslimheritage.com/mosques-of-china/
暂无评论
来做第一个评论的人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