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文明中的文学与音乐

2024年11月16日
清竹
None
总浏览: 431
今日: 1

标签:阿拉伯语 - 文化 - 欧洲 - 乐器 - 文学 - 音乐 - 编辑团队 –

概述了阿拉伯文学的主要类型及其对欧洲文学的影响,并描述了主要的阿拉伯乐器及其随后在欧洲的发展。

图 1. 音乐家及其乐器。托普卡帕宫博物馆图书馆,H. 2164。

    任何关于阿拉伯文学的讨论都必须从语言本身开始。虽然伊斯兰帝国的主要文学家代表着不同的种族和文化背景,但他们当中的非阿拉伯人将《古兰经》的语言作为其通用的表达媒介。长期以来,阿拉伯人一直认为他们的语言是精确、清晰和雄辩的完美工具,《古兰经》本身以及后来的文学杰作都证明了这一点。自《古兰经》被作为固定标准以来,一千四百多年间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文学作品,令人惊讶。

    已知最早的阿拉伯文学形式是伊斯兰教前阿拉伯贵族部落的英雄诗歌。标准的阿拉伯诗歌形式“qasidah”就是在那里演变而来的。qasidah 是一种长诗,通常叙述诗人自己或其部落的生活事件,有时是戏剧性的,有时则带有明显的史诗色彩。伊斯兰教之前的诗歌一直以口头形式传播和保存,直到公元七世纪后半期,阿拉伯学者们才开始大力收集和记录那些存留在专业朗诵者记忆中的诗句和短篇作品。

    在倭马亚王朝时期(公元661-750年),阿拉伯人的生活方式开始从游牧生活模式转变为更加定居和精致的城市生活方式。根据当时希腊和波斯的习俗,诗歌通常由妇女伴奏。随着时间的推移,诗歌的形式被简化了:传统阿拉伯诗歌中复杂和高度精炼的格律被更短、更自由的格律所取代,这些格律适合音乐。诗歌和音乐变得密不可分,从而产生了格扎尔传统,著名的 Kitab al-Aghani(或称“歌之书”)就是最鲜明的例证。

    阿巴斯王朝于八世纪中叶在巴格达崛起,其统治时期阿拉伯文学蓬勃发展。伊斯兰文化和商业的“黄金时代”在哈伦-拉希德和他的儿子马蒙统治时期达到顶峰。阿拉伯散文开始与诗歌并驾齐驱;世俗文学与宗教小册子并驾齐驱。这个时代的阿巴斯作家不仅为其时代的辉煌做出了贡献,还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艾布·奥斯曼·欧麦尔·本·巴哈尔·贾希兹(Abu 'Uthman 'Umar bin Bahr al-Jahiz,776-869年)是当时阿拉伯散文的天才,他是一个黑人奴隶的孙子,在伊拉克巴士拉接受了广泛的教育,并成为当时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贾希兹最著名的作品是他的 Kitab al-Hayawan,即《动物之书》,这是一部动物轶事选集,将事实与虚构奇妙地融合在一起。他的 Kitab al-Bukhala(《吝啬鬼之书》)是一部诙谐而深刻的人类心理研究著作,比当时任何其他书籍都更能揭示阿拉伯人的性格和社会。

    贾希兹的散文属于“阿达布”(adab)这一大类,即礼貌文学或文学作品。十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这种文学体裁被称为 maqamat "集会"--由一个靠智慧谋生的流浪汉讲述的有趣轶事。maqamat 是由 Badi' al-Zaman al-Hamadhani(卒于1008年)发明的;在他最初的400个 maqamat 中,只有52个流传下来。阿尔-哈里里(卒于1122 年)对这一体裁进行了改进和定型,使用了相同的格式,并发明了自己的叙述者和无赖英雄。直到现代阿拉伯语的兴起,maqamat 的受欢迎程度才黯然失色。

    对许多人来说,艾布·塔伊卜·艾哈迈德·穆塔纳比可能是最伟大的阿拉伯诗人。穆塔那比出生于伊拉克库法,在叙利亚接受教育,出现于十世纪早期。他的主题唤起了阿拉伯人忠诚、荣誉、友谊、勇敢和骑士精神等传统美德。

    阿拔斯王朝时期最后一位伟大的诗人是艾布·阿拉·马阿里(Abu al-'Ala al-Ma'arri,973-1057年)。虽然 al-Ma'arri 的诗歌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悲观主义和怀疑主义,但他超越了自己的时代,成为阿拉伯文学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西方学者特别喜欢的一位诗人。

    九世纪末,历史开始成为文学的一部分。由于需要收集阿拔斯帝国各国的资料,地理著作中掺杂了旅行者的观察和奇闻异事。12世纪西西里的伊德里斯受托为巴勒莫的诺曼国王编纂《罗杰之书》,并附有地图。亚库特(Yaqut,卒于 1229 年)写了一本从许多来源收集的大型地理词典。

    关于先知穆罕默德生平的记载是阿拉伯历史著作的基础。由于这些传记的编纂是由阿拉伯的伊斯纳德(isnad)系统决定的,即引用所有可用的权威并确定其可靠性,因此阿拉伯历史著作的一般特点是准确性,而不是对可用材料的创造性处理或解释。因此,它为现代历史学家提供了最准确、最全面的材料来源。阿拉伯人还产生了被现代学者视为现代历史学和社会学之父的伊本·赫勒敦(卒于1406年)。

    伊本·赫勒敦是突尼斯人,曾在格拉纳达、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的阿拉伯法院担任政府官员,后成为埃及马穆鲁克苏丹的首席法官。在定居中东之前,他曾在马格里布隐居数年,创作了他的伟大作品《历史绪论》。在伊本·赫勒敦之前,历史学主要关注的是统治者、战役和对主要事件的直接描述,而这位伟大的阿拉伯思想家率先认识到,事件并非发生在真空中,而是取决于以前被历史学家忽视的各种因素,如气候、社会习俗、食物、迷信等。因此,他在《历史绪论》中广泛论述了社会和职业性质、劳动条件、气候和教育方法等主题。

    现代学术界承认,多亏了他,后世的历史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阿诺德·汤因比在谈到他真正具有革命性的著作时写道:“伊本·赫勒敦构思并制定了一种历史哲学,这无疑是任何时代任何思想家所创造的最伟大的同类著作”。同样,乔治·萨顿教授在谈到《历史绪论》时也说:“我毫不犹豫地称它为中世纪最重要的历史著作”。

欧洲文学中的东方主义

    欧洲文学中的阿拉伯影响开始出现在早期西班牙和普罗旺斯行吟诗人的诗歌中,13世纪则出现在法国的寓言和竞赛作品中。

    没有哪位西方作家能比莎士比亚更富有戏剧性和诗意地表达欧洲对阿拉伯主义任何方面的迷恋。在他笔下最具魅力的人物中,有两个是阿拉伯人,或者他称之为“摩尔人”: 同名戏剧中的奥赛罗和《威尼斯商人》中最高贵的人物之一摩洛哥王子。王子以伟大的苏丹艾哈迈德·曼苏尔为原型,用高贵的语言表达了王室的尊严。

    摩洛哥王子在《威尼斯商人》中只是一个次要人物,而奥赛罗则完全主宰了这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戏剧。这位“来自沙漠、岩石和山丘之地,头顶着天堂”(指阿特拉斯山脉)的摩尔人热情奔放,同时也是忠诚、勇敢和诚实的典范,与“白种人”伊阿古的恶行相比,他的高贵气质更加引人注目。时至今日,熟悉摩尔人性格的专家都对莎士比亚塑造奥赛罗的洞察力感到惊讶。

    在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统治的伦敦,摩洛哥是个“大新闻”。在与摩洛哥进行贸易的伦敦商人协会“巴巴里公司”的创始人中,我们发现了吟游诗人的赞助人之一莱斯特伯爵。莎士比亚从他的许多巴巴利商人朋友那里获得了许多有关摩洛哥及其人民的信息。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我们总共可以找到六十多次关于巴巴里(摩洛哥)的记载。

    莎士比亚绝不是唯一一个被摩尔人迷住的人。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在1587年创作的《唐伯伦大帝/帖木儿大帝》(Tamburlaine the Great)中介绍了“摩洛哥和非斯国王”。一年后,一位名叫埃德·怀特的人出版了《巴巴里血战简述》;1594 年,乔治·皮尔的剧本《阿尔卡萨之战》在伦敦上演;不久之后,一位匿名作家罗·C.出版了一部摩洛哥历史,题为《穆莱·哈梅特之死的真实描述》。

    东方风尚在十九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持续存在,其中阿拉伯元素经常与波斯和印度元素混淆,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可以写道“在路易十四时代,全世界都是希腊化的,而现在则是东方化的”(《东方人》序言)。虽然《一千零一夜》并没有单独创造出这种浪漫主义的洪流,但它极大地拓宽了欧洲文学的范围,丰富了欧洲文学的意象和语言,成为欧洲向往异国情调的焦点,激发了欧洲知识分子的潜在兴趣。

    阿拉伯文学不仅是阿拉伯人艺术和思想上的最高成就,也是阿拉伯人留给西方的最持久的遗产之一。它是阿拉伯遗产的一个方面,尽管常常被忽视或只得到粗略的关注,但它提供了重要的见解,使人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阿拉伯文化及其贡献。

    在著名的《奥卡辛和尼科莱特》(Aucassin et Nicolette)中,我们可以找到阿拉伯人的名字和背景,甚至在薄伽丘的《十日谈》中也能找到阿拉伯人的影子。乔叟的《斯奎尔故事》使用了曾在中东贸易的意大利商人带到欧洲的主题。当然,还有中世纪最著名的文学作品但丁的《神曲》,其中充满了先知穆罕默德升天故事的细节,以及伟大的阿拉伯神秘主义者伊本·阿拉比从麦加革命中摘取的细节。

    也许没有哪部阿拉伯文学作品能像《一千零一夜》(俗称《一千零一夜》)那样激发西方人的想象力。这本书汇集了精彩、浪漫、有趣且始终极具娱乐性的独立故事,源于阿拉伯、希腊、波斯和印度。该书最终由阿拉伯作家于十世纪编纂和统一,使其完全具有阿拉伯特色,其两个主要中心分别位于巴格达和开罗。该书时而带有真实民间故事的辛辣幽默,时而又充满惊人的创造力,在整个中东地区广受欢迎,主要是通过专业说书人的口口相传而为人所知。然而,它在欧洲公众中的受欢迎程度却远超过此。1704年,法国人加朗(Galland)翻译了该书的第一个版本,随后很快又有了英文版本。它们取得了惊人的成功,新版本层出不穷,就像现代畅销书一样。

    《一千零一夜》从一开始就在欧洲广受欢迎,这是因为自十字军东征以来,西方作家、艺术家和读者对“东方”的向往与日俱增。公众在这些故事中发现了欧洲文学中缺少的浪漫和冒险元素。当然,《一千零一夜》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鲁滨逊漂流记》和《格列佛游记》等著名欧洲小说的创作。阿拉伯主义,或通常所说的“东方主义”,为西方作家提供了丰富的新主题。我们可以在塞缪尔·约翰的《拉塞拉斯》、拜伦、伏尔泰的讽刺作品、法国改革家贝克福德的《瓦特克》、德国歌德著名的《西方诗集》、鲁克特和普拉滕·哈勒蒙德的作品中找到这样的主题。

    一个民族的识别标志不仅可以在他们的语言中找到,也可以在他们的音乐中找到。在漫长而辉煌的历史中,阿拉伯人一直是各种形式音乐的爱好者。音乐是阿拉伯世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音乐音色的敏感已深深扎根于阿拉伯人的性格之中。

图 2. 18 世纪关于音乐创作和节奏的手稿,其中展示了拉巴巴。托普卡帕宫博物馆图书馆,H 1793。

    阿拉伯世界的音乐传统源远流长,可追溯到伊斯兰教以前部落吟游诗人的简单歌唱朗诵,通常由原始的双弦小提琴 rababa 伴奏。公元七世纪和八世纪,阿拉伯人向中东和北非扩散,他们很快加入了印度、波斯和拜占庭音乐中丰富而复杂的音阶和音调,并发展出一种独特的形式,这种形式一直沿用至今,仅有细微的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阿拉伯音乐是一种经久不衰的艺术形式,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相互竞争的文化影响之后,仍然保持着整体的统一性。从伊拉克著名的马卡姆(maqaam)到中世纪在阿拉伯西班牙发展起来并沿用至今的歌唱形式--阿拉伯音乐中的许多音调都与西方人的耳朵格格不入,但其旋律对阿拉伯人却有着巨大的感染力,他们能够辨别出各种音乐风格。

    几个世纪以来,从巴格达到科尔多瓦的阿拉伯统治者都以支持音乐和音乐家而闻名。他们的宫廷拥有完整的管弦乐队供娱乐之用,而著名的音乐家则竞相争夺统治者的宠爱。

    阿拉伯音乐逐渐影响了西方。巴托克和斯特拉文斯基等音乐大师创作的作品明显受到东方或阿拉伯音乐的影响。西方世界不仅继承了阿拉伯音乐的结构和表格,还继承了其中的许多乐器。

    其中,“takhet(管弦乐队)”是“乌德”。它的琴身呈半梨形,外壳上有条纹,键盘呈直角。它有 12 根弦(6 对),用拨子演奏,拨子通常是老鹰削尖的羽毛。oud 一词源于阿拉伯语,意为木头。这种乐器历史悠久。在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石雕上发现了类似“乌德”乐器的图片。古代波斯人和印度人也演奏这种乐器。然而,是阿拉伯人完善了“乌德”乐器,为其命名,并将其传入西方世界。

    乌德琴在中世纪传入欧洲,取代了弹拨乐器吉特恩。在意大利,乌德琴被称为 lil luto,在德国被称为 laute,在法国被称为 le luth,而在英国则被称为 lute。13 世纪,随着和弦音型的引入,音乐变得更加复杂,乌德琴的演奏技巧也随之改变,其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使乌德琴的音色接近于西班牙吉他中的维胡拉琴。在十六和十七世纪,乌德琴作为独奏乐器和管弦乐合奏乐器在欧洲非常流行。到了十八世纪中叶,琵琶的竞争对手吉他终于赢得了大众的青睐,吉他结构简单,握持和弹奏都不那么笨重。

    从乌德琴发展而来的乐器还有曼陀林、曼陀罗、帕纳杜里纳、索尔博、奇塔罗内和曼陀林。

    曼陀林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维瓦尔第、亨德尔、莫扎特和贝多芬都曾为它创作过作品。另一种由伊斯兰世界发展并流传到欧洲的乐器是坦布尔或布祖克。这种乐器的琴身呈梨形,琴颈较长。它的形状要求演奏者具有比演奏乌德琴更高的灵巧性。在意大利,它被改造成了卡西尼(calscione),在巴尔干半岛的大多数国家仍作为一种民间乐器使用。在南斯拉夫,它变成了 tanburitzza;在希腊,它变成了 buzuki;在俄罗斯,它变成了 domras。

    古筝(qanoon)最早出现于十世纪的阿拉伯世界。它是一个扁平的梯形木盒,一端的长方形侧面和另一端斜侧面的木钉上分别固定着 24 根琴弦。演奏者可以操纵每根弦下方的小水平面,使音调发生微小的变化。琴弦用两个角拨子拨动,食指和中指各一个。卡农相传是穆斯林数学家、物理学家和音乐家法拉比(al-Farabi)发明的。它从西班牙传入欧洲。它的原名和形状一直保留到15世纪。在欧洲,它叫 psaltery,在俄罗斯叫 gusli,在乌克兰叫 bandura。拉丁文名为 canon,意大利文名为 canone,德文名为 kanon,斯堪的纳维亚文名为 kanala,法文名为 micanon。

    早在12世纪,一种与卡农琴非常相似的伊斯兰新乐器就通过拜占庭传入欧洲。桑图尔(santur)是它的起源,而扬琴(dulcimer)则被中世纪的欧洲人命名为“敲击琴”而非“弹拨琴”。在希腊被称为 santuri,而在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则演变为 cembalom。

图 3:18 世纪关于音乐创作和节奏的手稿,其中展示了 qitara。托普卡帕宫博物馆图书馆,H 1793。)

    拉巴勃或“拉贝莫里斯科”(rabe morisco)是小提琴的祖先之一,也从西班牙传到了欧洲,被称为“拉贝克”(rebec)。它是一种类似小提琴的乐器,但它是竖着演奏的,主要由街头乐手演奏。

    最后一种被西方世界采用的阿拉伯乐器是手鼓——一种用来提供节奏的打击乐器。手鼓由木头和羊皮纸制成,圆形框架上附有一对小铜钹。使用时,左手的拇指放在手鼓的一侧,其余手指伸到手鼓皮的另一侧,握住手鼓的框架。在许多国家,尤其是西班牙,人们仍然喜欢这种乐器。

 

本文原标题《阿拉伯文明》取自旧版:https://www.arableagueonline.org

暂无评论

来做第一个评论的人吧!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至少2个字符)
请输入您的称呼(至少2个字符)
请输入有效的邮箱地址